快知数码资讯网

一个快速了解最新数码资讯的网站。
  1. 首页
  2. 数码资讯
  3. 正文

曾是日本电器之光,如今标价135亿卖身求收购,日货已走下神坛

2024年10月26日 0条评论

就在上周三,一家已有近150年历史的日本电气品牌“东芝电气”官宣重大讯息,将结束长达74年的上市企业历史,从东京证券交易所退市。

对于80后一代的中国人来说,这家企业绝对不陌生,它的广告片曾一度霸屏央视一套黄金档,每晚定时出现。

“TOSHIBA,TOSHIBA,新时代的东芝!”一句魔性的广告语,令一代人久久难忘。

作为日本最大的半导体制造商和仅次于富士的电机制造商,东芝曾是代表了日本科技制造业实力的头号门面。

它不仅生产出了日本的第一台冰箱、电视、洗衣机和笔记本电脑,霸占了大半个亚洲的白色家电市场,还在基建、地产甚至核电等领域颇有建树,堪称一家多行业综合“巨无霸”型集团。

网图

然而,也正是由于东芝拥有着如此辉煌的品牌历史,今年退市的讯息才更加令人难以置信。

据报道,早在今年9月份,日本知名私募基金JIP就已经牵头,以135亿美金的价格将东芝成功收购,同时也确定了退市的日期。

作为一家曾经奠定了中国消费者对日本制造初印象的国际家电巨头,东芝的退场方式竟如此落寞,难免令人唏嘘。

然而,如果我们回顾一下近些年来东芝集团每逢关键节点做出的“作死”操作,也许就能明白,大厦倾颓原来早有预兆。

如今大家每每谈及东芝,那段长达148年的品牌历史绝对不得不提,说东芝见证了日本经济的崛起并不为过。

而所有故事的开端,还要从当年的一位七旬老者说起。

众所周知,那段影响了日本近200年来发展历程的明治维新,开启自1868年。

在明治天皇的号召下,曾经在东瀛海岛上偏安一隅的日本人,自此开始大力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迅速推动了国内的现代化进程,一大批工厂如雨后春笋般先后冒出。

彼时,尽管已达76岁高龄,发明家田中久重也忽然萌发了创业的想法,于1875年创办了属于他个人的工厂“田中制造所”。

老先生过世后,工厂继任者藤冈又将工厂升级为公司,并在1904年根据地名改为了“芝浦制作株式会社”。

而这个“芝”,也是未来“东芝”这个品牌名一半的来源。

至于另一半的“东”,故事则开始于藤冈与爱迪生的一次偶遇。

1890年,藤冈因业务需求赴美,偶然间结识了刚刚创立了美国通用电气的爱迪生,立刻被神奇的白炽灯深深吸引,花重金购买了生产权。

意识到商机就在眼前,藤冈回国后立刻着手创办了“东京电气株式会社”,在日本大力推广白炽灯,很快便赚得盆满钵满。

网图

此后几十年间,藤冈旗下的这两家公司各自开花,在家电、半导体甚至医疗器械等领域屡有突破,迅速成长为了两家拥有相当强生产实力的制造公司。

1939年,为了让利益最大化,藤冈决定将两家公司合并,各取一个字合为新的公司名称,“东芝电气”也自此正式诞生。

20世纪下半叶,随着战后经济的逐渐恢复,日本迎来了一段如梦似幻的高速发展时期。

在长达30年的时间内,日本综合实力实现了全方位腾飞,迅速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均国民收入持续走高。

也正是乘着这阵东风,大量日本民营企业一飞冲天,创造出了影响整个亚洲乃至整个世界的品牌,东芝电气便是其中之一。

自1949年在东交所上市之后,东芝电气也迎来了自己的黄金时代,在白色家电行业跻身全国前三,与老牌劲旅夏普、松下齐名,甚至大有超越之势。

在半导体研发制造领域,东芝更是毫无疑问的全球霸主,不仅占据了超过50%的市场份额,还掌握着价值连城的计算机芯片闪存技术,令其他竞品又敬又恨。

网图

80年代中期,东芝研发出了世界上第一台笔记本电脑,将欧美人许久都未能突破的梦想变成了现实,更是让东芝一举成为享誉全球的电子品牌。

全盛时期,东芝的笔记本电脑连续7年拿下全球销量冠军,风头无两。

中国人有句老话,叫“水满则溢,月盈而亏”,用以教导做人应当谦虚谨慎,不得自满忘形,否则很快就要开始走下坡路。

而东芝的由盛转衰,也成了这句古谚最好的印证。

从一个私房小作坊,到一家全球闻名的跨国巨头,80年代的东芝似乎已经有些飘了。

彼时,除了上文中提到的各项领先全球的科技成果,东芝还掌握了全球顶尖的数控机床技术,来自世界各地的机床订单无数。

然而,彼时的东芝却因贪欲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

网图

众所周知,作为美国在亚太地区的重要盟友,日本与苏联自然而然就站在了对立面。

更何况,80年代尚处于“冷战时期”,双方关系必然更加紧张。

但正所谓“利令智昏”,在面对苏联方面提出以高于市场价数倍的价格购买一批东芝机床时,东芝竟然鬼使神差地一口答应了下来,悄悄完成了交易。

可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东窗事发后的结果可想而知,东芝不仅遭到了整个西方世界的强烈谴责,还被美国市场严格制裁,白白损失了数百亿利润。

经过了这次制裁打击,东芝在欧美市场虽称不上元气大伤,却也着实将口碑下拉了一大截,属于“捡了芝麻却丢了西瓜”,十分得不偿失。

网图

不仅如此,在此后90年代的十年里,东芝还迎来了本土市场的全面萎缩。

原因很简单,东芝的高层太过“因循守旧”,内部决策严重失误。

90年代中后期,全球电视制造行业都面临着两个发展方向,纠结于如何选择:

其一,是在维持原状的基础上,继续钻研等离子技术;

其二,则是投入大笔资金,突破液晶电视的研发和生产技术。

前面我们已经提到过,东芝是日本第一台电视的生产者,手中掌握着大量液晶电视的技术专利,也曾靠卖这些专利授权赚到了大把的钱。

正因如此,东芝自然而然地选择了第一个选项,继续走研究等离子的老路。

至于哪个选项是正确的,站在上帝视角的我们当然已经知道了。

自21世纪开始后,由于色彩更鲜明,液晶电视成为市场主流,而最早突破了液晶电视生产壁垒的夏普也迅速取得了优势,抢占了新世纪的电视机市场。

与此同时,等离子电视也逐渐被各家各户淘汰,手握相关技术专利的东芝不仅无法再靠卖专利赚钱,还必须面对市场份额下滑的尴尬窘境。

网图

同样的决策失误,还出现在东芝曾经傲视全球的东芝半导体业务上。

随着时间进入21世纪,由于没能及时跟上国际发展形势,在面对已经转型低成本海外代工厂模式的三星、台积电时,东芝当年的产量优势也已经荡然无存。

也许是终于意识到,传统强势业务早已优势不再,东芝也开始寻找新的增长点。

这一次,东芝看中了清洁能源领域,决定尝试掌控核电技术。

2000年之后,由于燃煤造成的环境问题逐渐引起全球重视,核能源成为各国的新选择,上百座核电站在全球范围内开始兴建。

然而也正是这一决定,彻底拖垮了本已在走下坡路的东芝,加速了这一昔日巨无霸的衰亡。

2006年,由于经营不善导致破产,美国著名的核子反应炉制造商西屋电气决定拍卖77%的股份,立刻引起了东芝的兴趣。

彼时,西屋电气已经掌握了AP1000第三代压水堆技术,较其他竞品普遍使用的沸水堆技术更优越,因此被许多国家的核电站项目选中为供应商,其中便包括我国的第三代核电站项目。

不仅如此,西屋电气还曾为美国航母提供核动力技术,更是全球核标准的制定者,拥有权威性。

正因如此,被“核电梦”冲昏了头脑的东芝高层力排众议,决定不计成本拿下西屋电气。

而这个成本,最终高达54亿美金,相当于彼时东芝集团一整年营收的1/10,堪称天价。

这一备受全球关注的收购案,全部流程历时8个月才结束,频繁往返于日美之间敲定细节的东芝高层们虽然身心俱疲,却也对东芝的未来满怀期待。

在最初的三年里,西屋电气的优越表现确实也如东芝所愿,来自全球各地的核电站建设订单接连砸向东京,这部分收入也成了东芝总营收的重要组成部分。

网图

转折点,出现在2008年。

随着一场可怕的金融危机开始席卷全球,世界各地都进入了经济寒冬,东芝可以拿到的核电站建设订单也明显骤减,此前签订的部分订单也因资金无法到位而被迫取消。

那年年末,东芝董事长西田厚聪无奈地公布了东芝的财务年报,净利润亏损高达3000亿以上,令集团上下18万名员工惶恐不已。

东芝高层本以为,尽管经济下行,只要手中现有的12个核电站建设订单可以正常交付,打出口碑,后续订单一定会增加。

可令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2011年福岛核电站因地震遭受重创,放射性物质大量泄漏,严重威胁了当地居民的健康,再次引起了全球民众对建设核电站利弊的思索。

更可怕的是,根据事后调查,出问题的六个反应堆之中损毁最严重的两个,制造商竟然都是东芝。

网图

这次臭名昭著的项目失败,直接导致了东芝手中现有的订单全部被甲方中止,为东芝造成的直接损失高达60亿美金。

这还不算完,毕竟世事无常,恶劣影响总是一环扣一环。

由于核电站项目造成的亏空太大,东芝不得不忍痛割肉,将旗下最赚钱的半导体业务出售,以180亿美金的价格卖给了美国的贝恩资本。

不仅如此,为了粉饰太平,东芝高层还曾连续7年财务造假,以求保留股东对东芝的信任,稳住集团股价。

然而,这一巨大丑闻也在2015年被爆出,股价暴跌40%,超过半数东芝高层引咎辞职。

公司信用的彻底崩盘,也给本已奄奄一息的东芝带来了最后一击。

网图

2015年之后,东芝资金链持续紧张,只好无奈地开始了一次又一次的割肉求生。

傲人的图像传感器业务,以190亿日元的白菜价卖给了索尼;

曾花费东芝大量资金搭建的医疗业务,则由佳能接手,作价6655亿日元;

白色家电业务,则将80%的股份卖给了我国家电巨头美的,附赠40年全球品牌授权;

曾销量全球第一的笔记本电脑业务,则以3600万美元卖给了老对手夏普。

……

2023年,只剩残躯的东芝已经“无肉可割”,最后一笔交易,是以135亿美元的价格卖掉了自己,黯然退市。

在结束了长达148年的自由生涯之后,曾经的电气巨无霸东芝,从此将沦为JIP的打工人。

网图

几代会长辛苦钻营120年终崛起,却在短短二十几年里输得一败涂地,回望东芝的兴衰更替,实在令人唏嘘不已。

可纵观每一次关键节点的选择,东芝的决策都尽显固执、保守、不周全,无意中挖了大坑给自己跳,也怨不得旁人。

东芝神话的覆灭,也给全球所有创业者和守业者提了个醒:

身处于如今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市场特点随时都在变化,而不懂得跟随变化来调整战略打法的领导者或者品牌,也必然走不长远。

-End-

参考资料

Morketing :2 万亿日元私有化,百年东芝走向退市

谈股问君:东芝 1988 ,中兴 2018

星海情报局:中国厂商是如何横扫日本电视市场的?

正解局:先割肉、再卖身:日本东芝为何落得如此下场?

作者:路遥

编辑:一乙木

标签: 暂无
最后更新:2024年10月26日

数码资讯网主编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

点赞
< 上一篇
下一篇 >

文章评论

razz evil exclaim smile redface biggrin eek confused idea lol mad twisted rolleyes wink cool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drooling persevering
取消回复

COPYRIGHT © 2024 快知数码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Theme Kratos Made By Seaton Jiang

蜀ICP备202409991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