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魏桥集团以营收5040亿居于世界五百强的第199位,这也让他的老板张士平再次进入人们的视线。
张士平早就在发家之后,成为了山东的首富。然而,在成为首富之后,张士平生活不仅没有任何奢靡的情况,甚至还用着200元的手机,但如此“抠”的一个人,却“给了”公司16万员工每人一套房。

那么,他究竟为何要这么做呢?
独特的为人处事之风
张士平出生在山东省的一个小农村里,他的家境不算富裕,过得也比较节俭,因此身为长子的张士平,早早就扛起了养家的重担。

他没有辜负父母的希望,18岁的他只身来到了一家棉花厂工作,当工人做的是体力活,他每天需要搬着有他体重一半的棉花和其他货物来回穿梭在棉花厂。在这期间他学到了不少东西,从棉花的制作到后期工作,他已经再熟悉不过。
17年后,他凭借着熟练的经验被提拔为厂长。看着朝夕相处的同事被提拔成为厂长,工人们都以为自己可以随心所欲,但张士平可不是那样放纵的人。他刚上任的时候就发现了一个问题,他发现那些工人经常在厂内随地大小便。

厂内被熏得乌烟瘴气,这件事还没解决,紧接着又来了一件,那些上班的工人常常不守规矩,每天来工厂上班的时候都要迟到一小会,工作时也无精打采,毫无规矩可言,还有的工人在工作时还偷偷吃厂里的食物。
这些事,说大也没那么大,可它只要存在着就会让工人们越来越散漫,产生一种,“既然他这样,那么我也这样”的心理。久而久之,整个工厂的风气就会变了,张士平作为一个管理者,一眼就洞悉到了这种未来。

可这些工人已经是老员工了,如果对他们严格要求可能有的人会不服气,不过这并没有影响到他想要整改的决心,他特地颁布了一项规定,规定内明确对这些行为进行了规范,那些迟到的人,就扣工资,一个小时扣一个月工资。
另外,他还把那个偷吃食物的人开除了,他知道这样做肯定会引起众愤,但他并没有因此做出退步,反而在条例的后面加了一句话,谁不服规定的,趁早走人!这规定一颁布,工人们终于开始陆续改变自己的工作态度,开始积极地加入到工作中。

死气沉沉的工厂经过他的这么一改动,变得开始有生机起来,工人们开始把工厂当作自己的家,大家一起为工厂创造利益,在工厂遇到困难时齐心协力来帮助。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在1984年时,油棉厂的利润直飚400多万元。
就在大家都以为这回能有钱时,他们专门生产棉花的工厂却迎来了噩耗,1985年,棉花通货膨胀,卖棉没有以前那么容易了,工厂里产的大部分棉花全都卖不出去,无奈之下,他亲自带着厂里的科长挨家挨户去卖棉,没想到被人给赶了出来。

随后张士平开始从日用品的原材料处入手,去寻找有什么产品需要用到棉花,他打算自己用自己的棉花去生产产品。
可这时候,他又遇到了一个问题,没有钱?
随后,他想起了之前带领工人赚的那笔钱,此刻正是用钱之时,他相信大家一定会借钱给他,他率先拿出了3万元做榜样。工人们在张士平几年的带领下早就对他很信任了,所以也紧跟着拿出了自己娶老婆的钱。

就这样拼拼凑凑整个厂子里的人凑出了89万,张士平利用这些钱,开了一个毛巾厂,专门用自己的原料来做毛巾。毛巾上市后立即迎来了民众们的追捧,张士平赚得盆满钵满,三年时间内,他带领工人们赚了155万元。
90年代的155万,相当于现在的一千多万,有这么一笔巨款,工人们的心也安定了。随着厂内棉花卖得越来越好,棉花倒成了稀罕的产物,为了降低成本,张士平找到了废弃的旧棉花,开了一个棉纺厂,将那些做出来的棉花出口国外。

高质量的棉花经销国外之后更是名声大噪,世界各国的商人都来找到张士平希望从他这里购入一批棉花,或者与他合作,张士平又再次大赚一笔。
1998年,张士平决定进攻国企,收购了滨州一棉。滨州一棉毕竟是国家大型企业,他们的员工对于张士平收购他们工作的棉厂有很大的异议。
多次化险为夷,成为棉厂黑马
张士平来到滨州一棉的第一天就被员工们整蛊了,对方嘲讽张士平,说他是乡巴佬,要让他滚出棉厂,这对新上任的厂长很不友好,但张士平可没被这些仗势吓到,他依旧用自己的老规矩,“不听场内规定的统统开除!”

吃惯了铁饭碗的工人见对方不是好惹的,渐渐地也不敢造次了,上任了一段时间的张士平也逐渐发现了该厂内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有很大一部分都与厂内的管理有关,尤其是对于员工的管理,他对此做出了调整。
想不到在他的调整下,滨州一棉真的起死回生了,它又重新回到了曾经的辉煌,赚的钱也变成了以前的10倍,就在大家都以为事情要从好的方面发展时,问题又来了,工厂经常在作业的时候停电。

而工厂又是特别需要机器工作的地方,一旦停电整个工厂就要停止作业,几百个人看着机器发呆却无能为力,张士平是绝对不会看着自己的企业堕入这一步的,但停电这种情况没什么人能帮忙,为了能长期有电使用,张士平决定自己花钱建造一个电厂。
用了一段时间之后,电又多了出来,此时张士平想到一个好办法,他以很低的价格把电卖给了厂周围的其他住户,其他地方的住户听说这里的电很便宜之后也纷纷找到他家,想要买电,这时候的电网就看不下去了。

电网觉得自己一直是发电的龙头企业,现在被一个棉厂抢了生意,这合理吗,随即电网想了个办法去污蔑张士平,意外的是,这么做不但没有帮电网把顾客拉回来,反而让电网原有的顾客流失得更多。
随着张士平的“电厂”名声打出去,有越来越多的人来买他的电,电越来越多,开始变得有些过剩,那多余的电力该怎么办呢?张士平与一众人商讨之后,决定再建立一个铝厂,那些多余的电就用来发展铝业。

企业在张士平的带领下越做越大,2003年,魏桥旗下的纺织产业变成了国际型的产品,在世界上享有盛誉,他在企业上成功主要靠的就是三个字“高低快”,高指的是科技技术含量高,低指的是产品生产耗能低,快指的是发展生产速度快。
魏桥企业正是因为这三点才在国内棉花、铝业、纺织业层面获得了盛誉和地位,2012年,他以身价200多亿的地位进入了世界五百强,成为了山东的首富,只要现在在该行业工作了几年之久的人没有一个不知道他的故事。

功成名就
在他出名之后,关于他的事迹也被陆续发现,当年他还在带领大伙发展纺织业时,他的行事作风就已经被人称赞过,大家都认为他做的目的已经不仅仅是在赚钱成为企业家,而是在为中国商业,事业而发展。
在工厂建立起来的那几年,厂内急需大量员工来工作,很多老板如果处在他这个位置,都会选择压缩成本,而压缩成本其中之一就是减少劳动力成本,不过在那个年代,我国国内的劳动力已不再是廉价“力气”。

老板们往往会到国外建厂来缩减成本,但张士平却把岗位留在国内,工资也按正常的标准发放,很多人不解他为什么要这么做,直到记者采访他时,他才说道,在我所有的厂子里,一共有16万员工,而这16个员工里有14万都是农民工。
言下之意就是,他面对国内开设工厂招工是愿意给一部分找不到工作的人提供赚钱的保障,员工们也愿意跟着他一起干,因为他对员工的待遇非常好,平时只要他一高兴,工作顺利,他就会给员工涨工资。

几年后,在他厂子里工作的员工,每个人的平均收入达到了5万元左右,除此之外,张士平还给了他们每一个人一套房,员工们这回倒是被张士平带富了,那张士平自己呢?
他自己依旧过得十分节俭,到最后所有员工都有了车有了存款,就差有个媳妇,而张士平却还在用着200元一部的手机。这些事件汇聚成一件件小事挂在员工们的心理,他们对张士平从一开始的鄙夷到现在的敬佩,都离不开张士平本人的成就。

他在商界是一个传奇,他的事迹和处事态度非常值得我们去学习,并不是掌握了所有硬性技巧就能获得成功,必须要软硬皆施,才会有成功在等待我们。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