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场景刷脸合规系列调查报道·医院
此外,本次调查也发现南方医科大学口腔医院、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两家医院未充分告知患者人脸信息的处理去向。
15家医院“刷脸”方可线上建档
6月27日至7月1日,南都记者以患者身份,对广州30家三甲医院的线上建档环节进行了实测,渠道主要为相关医院的微信公众号以及小程序。
可以发现,“实人验证”是在医院线上建档并进入预约挂号流程的广泛要求,30家医院中,有八成医院均要求患者必须提前完成“实人验证”。通过微信电子健康卡或电子社保卡验证、填写短信验证码、提交个人身份证信息等,都是常见的验证方式。也有一些医院流程相对简便,比如广东药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等6家医院,患者只需在线准确填写个人身份信息即可完成建档和预约挂号,无需额外验证步骤。


两医院称不论线上线下建档必须“刷脸”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等多家医院咨询电话接线人员表示,患者可通过电话预约挂号,或携带本人有效身份证件直接前往医院人工窗口挂号。
部分医院线上要求与实际不一致
南都在实测过程中还发现,部分医院对于线上建档过程中的“刷脸”验证,还存在院方规定与实际操作不一致的“漏洞”。
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在其线上建档页面明确提示:“按上级部门有关要求,即日起,新注册电子健康卡时,须人脸核验。”但实际填写个人信息后,其选项菜单显示也可通过获取短信验证码完成建档。
对此,有受访市民向南都记者表示,医院网页提示、工作人员等不同渠道说法不一,会带来误解。
个别医院未充分告知人脸信息去向
此外,南都还发现部分要求“刷脸”的医院未能充分向患者告知人脸信息的去向。
相较下,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微信小程序在患者初次登录时便提醒阅读《用户许可协议》和《我院隐私政策》,其中对个人信息收集做了较详细的说明,并提供了个人信息收集清单和个人信息共享清单,还对未成年人的个人信息保护制定了单独条款。
如何保障患者“不刷脸”的选择权?如何在拥抱技术便利与严守隐私安全、尊重个人意愿之间取得平衡,是医疗机构和监管部门必须面对的课题。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