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会想到电池能这么快充满?12分钟,充电结束。

锂金属电池用的不是石墨阳极,是纯锂金属。
能量密度高,续航可以到804。7公里。
电动汽车,续航和充电时间一直让人头疼。
12分钟充电,500英里续航!
枝晶问题,很多人没听过。
锂金属阳极在充电时会长出“树枝”,叫枝晶。
这些东西会让电池坏掉,还可能导致短路。
安全隐患,不好解决。
主流电池没用锂金属,就是因为这个。
韩国科学技术院和LG新能源合作研究。
把注意力放在枝晶这个难题上。
搞清楚,枝晶是怎么产生的。
锂金属表面,非常重要。
团队说,表面的界面内聚力影响比较大。
他们做了实验。
发现内聚力不均匀,会导致锂离子沉积不平整,枝晶出现了。
开发了一种新型液态电解质。
阴离子结构特别,锂离子的亲和力变弱。
这样锂就能均匀沉积,枝晶不容易长出来。
数据不复杂。
实验室里,电池循环超过350次,表现一直不错。
电量从5%到70%,只需要12分钟。
建模显示,电池能量密度可以做到386Wh/kg。
充电速度也快,10%到80%,只要17分钟。
电池安全问题,大家都关心。
枝晶刺破隔膜,会引发短路。
这项新电解质技术,解决了这一点。
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真是双赢。
锂金属电池很早就有了。
能量密度很强,但充电有风险。
现在这个新液态电解质,看起来能改变现状。
电动汽车,如果快速充电和高续航同时实现,会产生啥变化?
不用担心电量焦虑。
不用长时间等充电。
出远门更方便,出行计划更灵活。
技术团队用建模技术做进一步验证。
模拟条件不是随便来的。
电池充电17分钟,10%到80%,能量密度一直都稳定。
实验循环次数也重要。
350次以上,还能够保持稳定表现。
之前大家都关心锂离子电池。
石墨阳极虽然稳定,但能量密度比不上纯锂金属。
这项新电解质如果能量产,换电池时代会不同。
安全和信心,提高了。
锂金属电池变得可靠,枝晶威胁被挡住。
从特性看,以后电动车很可能都用上这种技术。
电解质创新很重要。
锂离子和阴离子的结合亲和力调整,是关键。
平衡技术难点,不是随便就能解决的。
能量密度和充电速度同时被提升。
实验数据和模拟结果都指向同一步,证明技术可用。
很多电动汽车厂,会盯着这个技术。
如果商用没障碍,市场肯定抢着用。
能量密度:386Wh/kg,非常亮眼!
实验环境毕竟是有限。
实际装车要考虑很多细节。
但项目团队在技术上第一步已经走出来。
电解质结构创新,基本准确定义在阴离子特别性质上。
锂离子聚集没那么容易,沉积均匀,实现技术目标。
研究团队在机理上花了功夫。
不是单纯实验,而是建模分析,不容易搞错。
电动汽车市场发展太快。
续航和充电,不再是障碍,对比过去,大变化。
未来几年,如果商用推进速度够快,影响会直观呈现。
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可能带动电池产业变革。
高密度,快速充电,又安全。
需求很清楚,技术突破也匹配实际所需。
技术让枝晶消失,安全性提高,故障率降低。
电动汽车厂可能马上就会追进来。
团队研究路径明确,实验和模型双重验证。
锂金属电池,终于有实际打破传统线路的机会。
电池性能的提升,把电动汽车产业带进新阶段。
高密度意味着车更轻、跑得更远。
快充意味着效率提升。
创新不是空喊口号,实验数据说明效果。
350次循环,非常实用。
商业化进程还是需要时间。
但现在看,技术已经打下基础。
合作开发,韩国科学技术院和LG新能源,分工明确。
两个团队在电池领域各有优势。
加入这种新电解质后,电池性能更稳定。
充电就很快,续航更远。
用在新能源车,直接让车主体验变化。
不用担心安全问题,也不用担心续航。
实际应用还是要有进一步细化,但大方向已清楚。
电池,正变成下一个行业焦点。
结语
锂金属电池新技术让电动汽车看起来更实用,12分钟快充和长续航已经成现实。新型液态电解质把枝晶问题解决掉,让电池安全、性能都得到提升。未来车企推动量产,体验差距会更明显。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