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充电宝广告快把牛皮吹破了,一个个顶着30W以上超速充的标签,仿佛插上手机就能像消防栓喷水似的灌电。但这些闪瞎眼的数字真能兑现秒回血的承诺吗?
我们测了八个主流品牌的热门款,发现光鲜包装下藏着不少猫腻。测试方法很日常,拿iPhone16Pro当样本,电量耗到20%时插上充电宝,扎扎实实充30分钟。结果挺意外,那些海报上的快充猛将实际表现压根没那么神勇。

30分钟下来,多数充电宝只把手机电量从20%提到67%左右,实际功率平均15W到17W,离宣传的30W+差了快一半。这就像装修时商家说装6分管,实际铺了4分管,水流看着猛,实则跑不起来。
最戏剧的是安克,标称峰值功率37.76W,参数表像辆跑车,实际充电却和其他牌子没差,就像法拉利被套了限速器,再好的引擎也只能龟速爬。毕竟手机充电协议像收费站,功率再高也得排队过闸。反倒是品胜闷头干事,30分钟充进8.468Wh,够刷4集网剧。酷态科有点掉链子,只充7.503Wh,差的电够你在地铁刷不完一集短视频。
上次在机场见个小伙子急得跳脚,攥着标45W快充的充电宝,手机却卡在18%,眼睁睁看着登机口关闭。这种场景里虚标功率就像画饼充饥,看着美却不顶用。更要命的是有些杂牌货为凑参数省了电路保护,就像高压锅没了安全阀。去年有用户在咖啡馆充电时,充电宝突然发烫鼓包,吓得整桌人跳起来。
这次实测扯下了行业遮羞布,很多快充宣传像搭积木,把瞬时功率当常态吆喝,却不提手机兼容性、温度保护这些隐形刹车。其实买充电宝跟挑水管一个道理,光看管径没用,得看实际流水量。靠谱的做法是认准3C认证,最好当场试10分钟。要是10分钟充不进10%,再花哨的参数也是白搭。
带充电宝图的是应急顶事,不是买块印着大数字的砖头,那些吹得天花乱坠的快充神话,还是多留个心眼。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