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岁以后,换手机这事儿,突然变得“抠门”了。
不是买不起,而是不想买贵的。

两千以内,够用就行,两三年一换,节奏刚好。
这事儿,表面看是省钱,骨子里是换了一种活法。
以前换手机,像换名片,得挑最新、最炸的,拿在手里先亮身份。
现在?
屏幕不碎、电池能撑一天,就算合格。
面子?
早就不靠手机撑了。
更妙的是,这帮人学会了“等”。
新款上市?
不急,等半年,价格跳水,旧款性能依旧,钱包也舒坦。
延迟满足这词儿,年轻时学不会,五十岁后无师自通。
有人钱包鼓,但偏不买旗舰,觉得钱花在旅行、体检、给孙辈包红包上更值。
有人手头紧,换机更勤,但只敢盯着千元机,甚至二手,省下的几十块也要算进菜钱。
同一部低价机,有人是主动选择,有人是被动将就,但手机都成了生活的镜子。
还有一类人,手机一用四五年,壳子磨花也懒得换。
未必是没钱,只是懒得折腾。
号码不换,微信头像不换,连闹钟铃声都是十年前的默认音。
这种人,往往也懒得换伴侣、换圈子,稳定得有点固执,却也让人放心。
2025年的手机市场,功能堆到天花板,中老年用户却开始反向操作:字体要大,广告要少,最好一键直达健康码。
厂商终于发现,不是所有人需要“Pro”,有人只想“能用”。
说到底,手机从炫耀品变回工具,人也从“给别人看”回到“自己舒服”。
五十岁后的消费,不是降级,是清醒。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