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终于要折叠了,但这次不是换个壳、改个名字,而是真的,要“掰弯”iPhone了。
根据知名供应链分析师郭明錤的爆料,苹果首款可折叠iPhone将于2026年下半年量产。听起来时间还早,但从这次传出的细节看,苹果已经不是“看看”、“研究研究”那么简单,而是真的动手做了,而且一如既往地,要做就做“贵的”、“稳的”、“别人没做到的”。
很多人对折叠屏的印象,还停留在“那条难看的折痕”和“那点让人不放心的耐用性”上。苹果要下场,当然不可能允许“对折就伤感情”。这一次,他们直接找上了三星Display,要用“无折痕OLED面板”来解决历史难题。
三星这套“无折痕”方案,其实已经在自家Galaxy Z Fold系列的高端版本上小试牛刀,但要做到苹果满意的程度,显然还得进阶。折叠屏如果真能实现接近无痕,那不仅是视觉上的提升,更是一种心理暗示,你终于可以放心地用它当主力机,而不是像以前那样“像抱孩子一样小心翼翼”。
屏幕要无痕,结构必须跟得上。这次苹果显然打算从“铰链”这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上,彻底解决耐用性焦虑。据爆料,他们将采用高端的“激光钻孔铰链工艺”,这是什么概念?一句话:贵,但值。
相比传统蚀刻工艺,这种精密激光钻孔铰链不仅贵了整整175%,而且对材料的应力分布控制更好。说白了,过去的折叠屏像是用蛮力掰弯,苹果的做法更像是“引导性折叠”,用一个精密的铰链结构,让压力在金属中“顺着设计”流动,而不是一股脑冲击屏幕。这就好比,你穿一件立体剪裁西装,怎么动都不会皱,而不是随便缝个褶子意思意思。
这次苹果折叠屏的另一个幕后“关键先生”,是韩国的Fine M-Tec。这家公司不算大众耳熟能详的名字,但苹果选择他们负责金属强化板,说明一个问题:他们在材料科学这块,不一般。
Fine M-Tec将于2026年第一季度开始为苹果供货,用于显示模组内部的一块金属强化板,每块成本30–35美元。听起来不贵?但考虑到一台手机要做成量产,这块小小的“金属板”背后是整条供应链的重新布局。
它的作用,是帮助分散屏幕折叠时的应力,与激光钻孔铰链配合,最终达成“折起来像翻书,打开像iPad”的理想形态。
从目前流出的设计规格来看,苹果这次选择的是书本式折叠,也就是内折设计。内屏约7.8英寸,外屏约5.5英寸,展开后的屏幕比例接近4:3,这就不是单纯“堆个大屏”这么简单了。
4:3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比例,它天然适合阅读、文档处理、笔记和多任务。你可以理解为,这更像是一本真正的“数字笔记本”,或者说,是一块折叠版的iPad mini。苹果一贯对比例极其挑剔,iPhone从不盲目拉高屏幕比例,iPad也从未追求极限瘦长,这一次的选择,透露出它不是为了抢热点,而是真的考虑“这东西怎么用起来舒服”。
当然,苹果的折叠屏iPhone还没面世,参数也不全,但从现在披露的信息来看,它已经在努力避开“只是能折”的陷阱,而是往“可以安心用”这个方向走。当然,以苹果的调性,这台折叠iPhone大概率不会便宜,价格可能要上天,手机19999起步也不为过,可能是近年来最贵的iPhone,大家期待吗?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