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据路透社6月21日报道,美国加州北区地方法院受理针对苹果的证券欺诈集体诉讼。
股东指控苹果公司虚假宣传AI技术进展,隐瞒Siri技术瓶颈,导致投资者蒙受9000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为6.5万亿元)市值损失。
被告包括苹果CEO库克、CFO凯文以及前任CFO卢卡,没有履行信息披露义务。
而且,在2024年WWDC展示的AI功能实际上是UI设计的“动画特效”,唯一落地功能是“屏幕边缘彩色光带”。
假如欺诈指控成立,苹果可能要赔偿2875亿,这是科技公司诉讼赔偿的新纪录。
在刚刚6月10号的苹果2025年WWDC全球开发者大会上,AI再度缺席,科技圈评论非常一边倒,我总结一句话就是:苹果AI不行就搞UI。
但在这个时候,巴菲特的好徒弟段永平晒单在6月加仓了苹果公司股票。
那么,问题来了。
过去十年,苹果在库克带领下成长为首家三万亿美元市值公司,要钱有钱,要人有人,为什么在汽车、XR、Siri(AI)连续出现三连败的重大失误呢?
这也是我在比亚迪股东会上的第三个问题,比亚迪是否会出现IBM大象不会跳舞的情况?
现在,苹果就陷入了这种大象不会跳舞的创新者窘境中。
那么,面对一个个技术浪潮,我们企业如何实现转型和技术落地?投资者如何判断企业转型成功,把握好投资机会?
02
美国的科技记者马克写了一篇文章《为何苹果仍未攻克人工智能?》,总结了两个原因,技术和企业文化原因。
我结合我十多年跟踪研究,以及最近我重新回顾一年前小米汽车发布会和雷军年度演讲,总结有三方面原因。
第一、技术路线摇摆与架构瓶颈。
首先是设备端AI的天然局限。
苹果坚持“设备端优先”的隐私策略,拒绝大规模使用云端算力,导致复杂AI任务(大语言模型)在iPhone运行效率低下,Siri功能在国内只是高级点的搜索。
即便在国外,苹果AI的响应速度比谷歌Gemini慢1.8倍,模型规模仅百亿参数,像OpenAI已经达到千亿级,导致Siri无法实现多轮深度对话,准确率也很低。
用过腾讯元宝、豆包AI的朋友都知道,我们在手机上就可以连续进行多轮深度思考对话,手机还会附带多个AI功能,像我用华为手机的AI修图功能,把拍的模糊内容p掉,也能通过云端AI快速完成。
2、Siri的历史包袱与技术债务。
Siri底层代码从2011年沿用到今天,在当初设计的时候并没有考虑到大语言模型(LLM)的复杂需求,存在严重的技术债务,使得集成先进的AI功能变得异常困难。
工程师被迫将系统拆分为新旧两套代码运行,导致了大量的兼容性问题和缺陷,像2024年WWDC演示的“智能航班提醒”就是一个概念视频,真实功能因为技术障碍至今无法落地。
而像国内的手机厂商,去年荣耀手机发布会就用AI现场点了2000多杯咖啡,可谓遥遥领先了。
3、数据生态的致命短板。因为隐私保护政策,苹果AI训练数据仅为谷歌的23%,数据类型也很单一,缺乏搜索、社交等行为数据,用户画像覆盖场景比较少。
像中国的大模型,腾讯元宝、字节豆包、百度文心、阿里通义都是有大量的社交、电商、金融数据,越用越强。
这就是创新者的窘境,上次成功的关键成为了下次创新的绊脚石。
03
第二个原因就是:战略决策失误与资源错配。
首先是资源内耗。苹果AI项目负责人简称JG,他之前在谷歌主导了谷歌邮箱、相册、翻译几个主力产品的升级研发,是一位技术大牛,2018年被挖到苹果公司组建AI团队,负责AI项目。作为空降兵进入大公司后,苹果内部分出了两个派别。
一方面是以CEO库克、JG为主的“AI降临派”,倡导渐进式改进(“爬山理论”),回避冲突。
另一方面是iOS系统高管克雷格的怀疑派,强势高压,要求快速成果,认为AI分散核心业务注意力。
包括在2022年ChatGPT爆发后,仍然公开质疑聊天机器人价值,推翻了多个AI的技术建议,错失窗口期。
这两大派相互内耗,直到ChatGPT3.0横空出世,苹果才达成押注AI的决心。
但是Siri项目就是一个陈年老酒的“烫手山芋”,一直在不同团队间流转,在2025年3月,JG被调离了产品开发岗位,Siri转交Vision Pro团队负责人,导致团队出现了人才的大量流失。
2、资源分配失衡。
苹果在2024年退出自动驾驶和汽车后,马上就把资源过度倾斜给了Vision Pro等硬件,AI研发预算被压缩,结果我们都知道,Vision Pro销售惨淡,产品又押错了一个方向。
同时,苹果采购的AI训练芯片也远落后于亚马逊、微软。
其实像国内的腾讯和字节的采购量,都达到了英伟达全球产能的30%,腾讯在2025年宣布投资400亿采购GPU,阿里更是宣布未来三年投入3800亿到AI基础设施。
3、封闭生态的反噬。
苹果的AI系统就像iOS系统一样,是一个封闭框架Core ML,劝退了第三方开发者,社区规模仅为谷歌TensorFlow的1/8,同时还拒绝了外部合作,像2023年否决了收购Anthropic等AI初创公司,而谷歌同年投入120亿美元并购补强。
04
第三个原因就是职业经理人与创始人的战略分野。
我重新回顾了小米这几年的发布会,像在2021年小米12手机发布会上,雷军说正式对标苹果,向苹果学习。
回头看看苹果在汽车、XR、Siri三连败,而小米接连实现了手机高端化和汽车成功,我在思考,苹果是不是该向小米学习了?
其实,这两家企业在职业经理人与创始人上有着巨大的不同。
库克是一位职业经理人,更关注财务稳健与股东回报,像汽车泰坦项目十年内更换8名负责人,苹果虽然资源多,但在造车、Vision Pro、AI间分散,没有把任一领域列为核心战略。
雷军是小米的创始人,他身上有着一种ALL IN式的创业精神。
像雷军在发布会上说,“小米汽车将是人生最后一次创业,我愿意压上我一生的荣誉和成就,为小米汽车而战!”。
这气势和决心甩开库克不是一条街了,雷军亲自挂帅并承诺10年投入100亿美元,整合小米生态链资源快速推进。
像雷军关联的资本(顺为资本、小米集团、小米产业基金等)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投资布局广泛,2015年就先后投资了蔚来和小鹏汽车,激光雷达禾赛科技等产业链,涵盖整车制造、核心零部件、智能驾驶等多个关键环节。
同时,依托中国扎实的供应链降本,联合宁德时代等头部供应商解决三电系统,把手机领域的软件优势迁移到汽车上,形成“人-车-家”的闭环。
结果就是SU7从立项到量产仅3年,米粉群体直接转化为首批用户,首月销量2.2万辆,累计销量超过30万,可谓是大获成功。
而苹果造车的时候,还在“L5全自动驾驶”和“实体车制造”之间反复摇摆,甚至一度要求不要方向盘了。
所以,想一想雷军为汽车而战的决心、战略布局和生态杠杆,这三点是不是值得库克学习?
同时,我们自己也想一想,你的企业在AI落地的时候,是不是遇到了相同的问题?没有做对什么?
05
作为一个专业投资者,为什么我经常会对企业经营做深入的研究?
因为在研究写文章的过程中,就是在梳理我的投研结论。
苹果在汽车、Vision Pro、AI版Siri的三连败,是不是就是巴菲特最近两年大手笔减持70%的苹果股票不愿意告诉你的原因?
苹果汽车AI项目失败,小米汽车的成功,更是深刻揭示了企业领导者的身份属性对战略决策、资源投入和组织文化的影响。
华为任正非、腾讯马化腾、小米雷军、比亚迪王传福都是公司的创始人,他们在多个技术浪潮中,都带领着企业跨过一个个不可能的坎。
未来三年是AI技术爆炸的加速期,我们的企业在面对AI浪潮的时候,就要学习雷军、王传福这些创始人破局的勇气,当然,也要吸收经理人的系统思维。
最后,我送给大家一句话:
在AI技术爆炸时代,唯有兼具“ALL IN的决心”与“渐进落地的章法”,才能在AI颠覆性变革中立于不败之地。
—
责任编辑 | 罗英凡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