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软鼠标成为游戏信仰纯粹是无心插柳,然而玩家却听者有意,随着电竞的逐渐成熟,在这过程中PC外设很快便出现专门针对游戏玩家而设计的高性能装备,并使得像罗技、雷蛇、赛睿等厂商成为这片新战场的主要玩家,等微软从生产力扎堆的忙碌中抬起头来,游戏外设圈早没了自己的位置,只有九位数投入打造的Xbox One手柄如同灯塔一般屹立不倒。

去年试探性地复刻过无数游戏鼠标为蓝本的IntelliExplorer 3.0(简称IE3.0)后,Classic IntelliMouse这一官方经典重现却没有当年在游戏外设圈里的勇武——尽管模具的曲线还是那么迷人,但微软的蓝影传感器已经被证明在游戏中并不大够用,而且也不像其他游戏鼠标那样给到丰富的定制空间。
然后微软一怒之下,又把IE3.0给做了一遍。这个叫Pro IntelliMouse的家伙这下看起来牛爆了。

Pro IntelliMouse和Classic IntelliMouse套了一模一样的模具,二者都是在极力还原十几年前那令人心神荡漾的手感。这是一只带有些许人体工程学设计的典型右手鼠标,左侧背部曲线拱起较高,给虎口留出充分的空间方便挪移大拇指使用侧键;右侧线条缓慢自然地拉低,鼠标尾部伸长拓宽,把鼠标完全收入掌心之后,鼠标的屁股尖甚至都能挨着手腕了。

不用想,这架势上来就是要给大手玩家完美趴握感受的——这个模具块头真的很大,小手用户会觉得难以完全掌控。

大块头下免不了有大重量,上过秤Pro IntelliMouse不含线缆自重已经达到107g,对于挑剔轻量化的人群来说,这么只有线鼠标是过重了。不过一上手,我总觉得它的实际手感比重量数值要轻,加上曲线够丰满,它有种很积极的跟手感,驾驭起来很轻松。也许是因为惯用的G900也同样是这个重量,更可能是之前用了一段时间的G502,反差之下显得Pro IntelliMouse比看上去轻。

和Classic IntelliMouse设计上稍有不同的地方在于,Pro IntelliMouse左侧的两个侧键表面加了防滑纹路处理,并且头部的小侧键还特意做了个凸起。防不防滑不论,这么做对激烈操作下的快速辨识按键有显著的帮助,除能更快找准侧键位置之外,还不容易按错,对于习惯使用侧键操作的玩家来说很贴心。同时,Pro IntelliMouse还是首个微软采用编织线缆的有线鼠标。


另一个相对于Classic IntelliMouse的改变在鼠标的尾灯颜色,Pro IntelliMouse大概是微软推出的第一款具备RGB灯效的鼠标。不过这模具的隐藏式灯光设计非常内敛,是我喜欢的那种类型,既不破坏鼠标的整体设计美感,又可表示鼠标的工作状态,跟闷骚型玩家非常对口。灯光可以在v11版本的微软键鼠中心软件中进行配置,更改颜色,但只能单色,不能跑马灯,喜欢闪闪亮的朋友可能要失望了。


最后,Pro IntelliMouse可能是向中国手机厂商偷师学艺了一把,这次它拥有的两个配色全部都是渐变式颜色设计,从头部的深色,越过鼠标背线最高点后逐渐变浅,跟尾灯最后发光的设计倒是很搭,而且中性的主体色调选择也很谨慎,即使有渐变,也不会引起大多数人的不适,顶多是不仔细看根本搞不清楚鼠标倒底是否需要清洁的程度。

微软在v11版本的键鼠中心软件中追加了Pro IntelliMouse的支持,针对游戏鼠标特性给到了绝大部分玩家可能用得上的调节选项。首先是DPI——因为换装了原相为它定制的PAW3389 ProMS传感器,Pro IntelliMouse一下子就顶到了现在鼠标DPI的天花板16000,在软件里微软允许为鼠标指定以50为步进微调DPI数值,但因为鼠标可定义按键比较少,我在用得更多的还是一键切换DPI功能,暂时把DPI降低到某个需要精确操作的惯用值上。

第二个Pro IntelliMouse的独享设置是按键功能自定义中,它拥有微软鼠标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