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第十六回里,王熙凤和赵嬷嬷的对话里还藏着历史上的许多往事,原文如下:
嬷嬷道:“阿弥陀佛!原来如此。这样说,咱们家也要预备接咱们大小姐了?”[庚辰侧批:文忠公之嬷。]贾琏道:“这何用说呢!不然,这会子忙的是什么?”[甲戌侧批:一段闲谈中补明多少文章。真是费长房壶中天地也。]凤姐笑道:“若果如此,我可也见个大世面了。可恨我小几岁年纪,若早生二三十年,如今这些老人家也不薄我没见世面了。[甲戌侧批:忽接入此句,不知何意,似属无谓。]说起当年太祖皇帝仿舜巡的故事,比一部书还热闹,[庚辰侧批:既知舜巡而又说热闹,此妇人女子口头也。]我偏没造化赶上。”[庚辰侧批:不用忙,往后看。]
赵嬷嬷道:“嗳哟哟,那可是千载希逢的!那时候我才记事儿,咱们贾府正在姑苏扬州一带监造海舫,修理海塘,只预备接驾一次,[庚辰侧批:又要瞒人。]把银子都花的像倘海水似的!说起来……”凤姐忙接道:[甲戌侧批:又截得好。“忙”字妙!上文“说起来”必未完,粗心看去则说疑团 ,殊不知正传神处。]“我们王府也预备过一次。那时候我爷爷单管各国进贡朝贺的事,凡有的外国人来,都是我们家养活。[甲戌侧批:点出阿凤所有外国奇玩等物。]粤、闽、滇、浙所有的洋船货物都是我们家的。”
在这段被一般人忽略的对话里有两个很重要的信息,第一个是赵嬷嬷说的:那时候我才记事儿,咱们贾府正在姑苏扬州一带监造海舫,修理海塘,只预备接驾一次。还有一个是王熙凤说的:我们王府也预备过一次。那时候我爷爷单管各国进贡朝贺的事,凡有的外国人来,都是我们家养活。粤、闽、滇、浙所有的洋船货物都是我们家的。贾府只预备接驾一次,王府也预备过一次,两个府邸准备了很久,银子也花了不少,可是这次的皇帝显然没有成行。
大明王朝的皇帝南巡主要是为了祭祀,陵寝祭祀是我国古代社会用以推崇帝王权力,维护统治 秩序的一种礼制性活动。它是皇权观念的体现,不但是我国古代原始宗教迷信思想的淀积,而且又是忠、孝、节、义等儒家政治思想观念的凝聚。明朝时的陵寝祭祀活动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朝廷按节序派遣官员到陵园祭祀,简称为“遣祭”;另一种是皇帝在某节亲赴山陵行礼,简称为“躬祭”。
我们来看看遣祭的气势和气派:
《明世宗实录》卷一七二记载,嘉靖十四年(l535年)二月,明世宗朱厚熜提出"清明节既遣官上陵行礼,内殿复有祭祀,似涉烦复”。夏言回奏说:“祭祀之典有礼有义。祭不欲疏,疏则怠;祭不欲数,数则烦。不疏不烦,协礼与义,事神之道尽矣。我朝祀典之在宗庙,为有司所掌者如特享、时享、祫祭、谛祭,俱经皇上稽古定制,足应经义,可为世法。惟是上陵礼仪及奉先殿一应祭祀,多沿前代故事,况掌在内庭,容有礼官所未及知者。比蒙圣谕所及,臣窃加讨论,于陵祀一节诚有可议。国家上陵之祀,每岁凡三,清明、中元、冬至是也。
夫中元系是俗节,事本不经;往因郊祀在正首,故冬至有上陵之礼,盖重一气之始,用申报本之义云耳。今皇上光复郊典,于冬至既行大报配天之礼,则追报本始于郊樱为重,而陵祀为轻;况有事南郊之日乃辍陪祀臣僚远去山陵,恐于尊祖配天之诚若有所分。臣愚以为,冬至上陵时可罢免,而中元陵祀遣宫之礼可移于霜降制日举行,惟是清明节上陵如旧。盖清明礼行于春,即《礼经》所谓‘雨露既濡,君子履之有怵惕之心者也;霜降礼行于秋节,所谓‘霜露既降,君子履之有悽怆之心者也。夫雨露之濡,霜露之降,草木实先被之,于是有陵墓之思,义斯切耳"于是,世宗命天寿山的上陵祭祀,春以清明、秋以霜降遣官行礼,各衙门官陪祭;中元、冬至二节仍遣官行礼,但各衙门官不陪祭。
《历代陵寝备考》卷四十五引明人张岱《梦忆》记载崇祯十六年中元节南京孝陵祭祀时宰杀三牲的场面:“太常官属开牺牲所中门,导以鼓乐旗帜。牛羊出,龙袱盖之。至宰割所,以四索缚牛蹄。太常官属至,牛正面立。太常官属朝牲揖。揖未起而牛头已入燖所;燖已, 旲至享殿。”
祭前一日,依制陈设好各陵的祭案、祭品。祭案分为正案、从案两种。正案为帝后祭案,按陵园所葬帝后每人各设一案。崇祯时,各陵正案的设置情况是:长陵二案、献陵二案、景陵二案、裕陵三案、茂陵四案、泰陵二案、康陵二案、永陵四案、昭陵四案、定陵三案、庆陵四案、德陵一案。从案为皇妃祭案。
据《太常续考》卷四记,其中长陵为十六案(诸妃只以数目为次,并无谥号姓氏)、献陵七案(分别为恭静贤妃李氏、恭懿惠妃赵氏、贞静敬妃张氏及未标谥号姓氏四妃、五妃、六妃、七妃之案)、景陵八案(分别为荣思贤妃吴氏及未标谥号姓氏的二妃、三妃、四妃五妃、六妃、七妃、八妃之案)、裕陵十八案(分别为靖庄安穆宸妃万氏、恭庄端惠德妃魏氏、昭肃靖端贤妃王氏、端靖安和惠妃王氏、庄和安靖顺妃樊氏......
庄僖端肃安妃杨氏,端庄昭妃武氏、恭安和妃宫氏、端和懿妃黄氏、庄靖安荣淑妃高氏、安和荣靖丽妃刘氏、恭僖成妃张氏、昭靖恭妃刘氏、僖恪充妃余氏、惠和丽妃陈氏、荣靖贞妃王氏、恭靖庄妃赵氏及贞顺懿恭惠妃刘氏十八妃之案)、茂陵十四案(分别为端荣昭妃王氏、.端顺贤妃柏氏、端僖安妃姚氏、康顺端妃潘氏,静僖荣妃唐氏、和惠静妃乐氏、恭惠和妃梁氏、庄懿德妃张氏、恭懿敬妃王氏、靖顺惠妃郭氏、庄静顺妃王氏、荣惠恭妃杨氏、昭顺丽妃章氏、恭肃端顺荣靖皇贵妃万氏十四妃之案)、康陵二案〈分别为荣淑贤妃沈氏、淑惠德妃吴氏二妃之案〉、永陵三十三案(分别为悼隐恭妃文氏......
荣安惠顺端倍皇贵妃阎氏、庄顺安荣贞靖皇贵妃沈氏、恭倍贞靖贵妃文氏、恭顺端和温靖皇贵妃王氏、怀荣贤妃郑氏、荣安贞妃马氏、恭淑安(僖荣妃杨氏、宜妃包氏、静妃陈氏、睦妃何氏、丽妃王氏、晏妃禇氏、常妃张氏、庄妃王氏、和妃高氏、安妃彭氏、平妃耿氏、定妃吴氏、顺妃李氏、怀妃王氏、安妃张氏、宣妃于氏、宜妃宋氏、静妃朱氏、和妃张氏、安妃高氏、庄妃杜氏、康妃王氏、温靖越妃赵氏、德妃张氏、徽妃王氏、常妃陈氏三十三妃之案),而昭、定、庆、德等陵皇妃因仍于坟所祭祀,故无从案之设。
......
各案之上祭品的陈设均有定式。皇帝正案之上分别陈设有爵三、茶一、汤二、饭二、菜四、炙肉一、炙肝一、肉骨一、油饼一、角儿一、栗一、枣一、圆眼一、荔枝一、胡桃一、馒头二、羊肉一、豕肉二、汁壶一、酒壶一。皇后正案上陈设的祭品除不置酒壶置茶壶外,余同皇帝案。帝后正案之前还共设黝牛〈犊〉一、羊一、豕一,再前置帝后奉先制帛各一段,帛前设香一、烛二。左侧设司樽桌放酒樽,右侧设祝桌放祝版。视版上书写祝文。祝文由起首及正文两部分组成。起首部分均须备书该陵帝后的庙谥号及嗣帝称谓。崇祯年间遣官祭德陵祝文起首则为:“维崇祯年岁次 十一月 朔 日 孝弟嗣皇帝(御名)谨遣 昭告于皇兄熹宗达天阐道敦孝笃友章文襄武靖穆庄勤悊皇帝曰。”各陵祝文的正文部分则取较为固定的文式。其中,长、献、景、裕、茂、泰、康、七陵各节祝文如下:
清明节为:"时维仲春,雨露既濡,追念深恩,不胜怵惕,谨用祭告,伏惟尚享。"
霜降节为:"时维季秋,霜露既降,追念深恩,不胜悽怆,谨用祭告,伏惟尚享。"
中元节为:"气序流迈,时维中元,追念深恩,伏增哀感,谨用祭告,伏惟尚享。"
冬至节为:"气序流迈,时维冬至,追念深恩,伏增哀感,谨用祭告,伏惟尚享。"
永、昭、定、庆四陵基本同前述各陵,唯结尾作“伏惟鉴歆”。歆中元、冬至二节的开头则作“岁序流迈”。德陵祝文则全文作“时序迁流,某节届,仰念宏德,追感倍增,谨用祭告,伏惟鉴歆。”
皇妃从案之上每案所设祭品有爵三、汤三、茶一、饭一、菜四、炙肉一、炙肝一、油饼一、角儿一、肉骨一、栗一、枣一、圆眼一、荔枝一、胡桃一、馒头二、羊肉一、豕肉二、汁壶二、茶壶一、酒壶一。前置素帛一段,再前为香一、烛二。无牲。裕陵丽妃刘氏等八妃则用素馐,每案所设祭品为爵三、汤三、茶一、饭一、菜四、饼子二、小馒头二、糕一、栗子一、枣一、圆眼一、荔枝一、胡桃一、大馒头一。再前亦置素帛一段、香一、烛二。
以上为大祭的祭品陈设情况,小祭则祭品十分简单,每案均只设爵三、果五(胡桃一、荔校一、圆眼一、枣一、栗一)。前置香一、烛二。帝后正案之前左右还分设有司樽桌及香桌等。
......
大明王朝的朝廷遣官祭陵时,对于奉命谒陵行礼及陪祀的官员有许多礼制方面的要求,主祭官员由朝廷派遣,一般由公侯伯驸马充任,而陪祭官员则由各文武衙门分别派遣。按《大明会典·礼部·陵坟等祀·陵寝》记,嘉靖年间题准,"凡分官陪祭……除掌印正官及宿卫、守卫差占外,俱要以次长官;如无次长官,许佐贰官;如无佐贰官者,方许首领官前去"。
大明王朝的朝廷遣官祭陵都是如此规模和气派,那么皇帝亲自主持的躬祭规模更为宏大。正是因为如此,历代帝王才踊跃前往,可是当武宗准备南巡时,君臣矛盾爆发。此前已有数名官员上奏抗议,为了抵制皇帝出巡,一百多名官员决定跪在午门外劝阻皇帝此次出巡,最终爆发廷杖事件。一百多位大臣受到廷仗之刑,十一名官员被当场打死,这次南巡最终才被官员们制止了。后来宁王朱宸濠叛乱,武宗发现了机会,隐瞒战功,以平乱为由,于正德十四年(1519年)八月开始南巡。
嘉靖皇帝是大明王朝最后一个远行的皇帝,他阔别家乡十八年后首次回老家。嘉靖皇帝回到发迹后的兴王府,接受群臣百姓的朝贺,他还带领文武百官举行了多项礼仪活动,分别特免承天、湖广、直隶河南等地田税,亲赴拜谒与实地查看显陵,写下了《初谒纯德山喜而自得之诗》《再谒显陵之歌》。
如此说来,那位一直没有成行导致贾府和王府空欢喜一场的皇帝是谁呢?我们可以从王熙凤的言谈中推导出时间。凤姐笑道:若果如此,我可也见个大世面了。可恨我小几岁年纪,若早生二三十年,如今这些老人家也不薄我没见世面了。
按照前面的推理,秦可卿病重于公元1631年,死于公元1632年,贾府兴建大观园的时间大约是公元1634年前后,王熙凤口中的若早生二三十年浅说是一个谎言,和板儿的年龄五六岁需要加起来一样,这里的二三十年需要将二十年和三十年加起来,那就是五十年。公元1634年前后减去五十年大约是公元1584年前后,那个时候当政的皇帝正好是万历皇帝。
万历皇帝朱翊钧(1563年-1620年),自称禹斋, 庙号神宗。明穆宗朱载坖的第三子,母为贵妃李氏。明朝第十三代皇帝。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朱翊钧6岁被立为太子,并于隆庆六年(1572年)六月即位。万历皇帝在位48年,是明朝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但其中有将近20年的时间不上朝,他消极对待政事,拒不上朝,这对于晚明的政局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此《明史》甚至评价"明亡,实亡于万历"。万历怠政与世宗嘉靖时期大礼议之争造成的官僚队伍大撕裂密切相关,同时也受到明代国家体制和皇帝自身性格经历等多种因素的制约。这里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万历皇帝也想效仿明武宗和嘉靖皇帝南巡,却遭受了文官集团的顽强抵制,最后未能成行。
万历皇帝在公元1572年即位,文官们吸取过去没有牵制住正德的肆意妄为,他们对于万历加大监督力度,决心要将皇帝框在他们所推崇的规范里。在万历皇帝即位后他遵从礼制,对国事上心也想做一位负责的皇帝。但在万历十五年(公元1587年)前后,文官集团早已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慢慢的强迫坐在宝座上的皇帝摒弃个人的意志。神宗开始意识到他想做的事基本上做不到,连南巡都要被文官们抵制,于是他想励精图治的念头也日渐消退了。
注:本文参考部分专业文献。
文章评论